文章分類 > 空性 >觀自在,不只是他的名字

濟群法師

《心經》中,「觀世音」被譯為「觀自在」,開篇即為: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

菩薩為什麼能自在?關鍵就在這個「觀」字。「觀」,又名毗婆捨那,即智慧觀照。當我們以觀智審視身心內外的一切,就能擺脫束縛,自在無礙。如何培養觀照力?就般若來說,有三種般若,即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、實相般若。學佛首先要通過聞思經教獲得正見,為文字般若。

凡夫為無明所惑,看不清身心和世界,對自己產生錯誤認定,把身份、地位、相貌等暫時擁有的東西當作「我」,進而發展出貪嗔痴,發展出種種錯誤觀念和情緒、煩惱。然後又會帶著這些錯誤認定看世界,所見都是被自己處理過的,並不是世界真相。但我們往往執著於此,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實,佛法稱之為我執和法執。這種執著遍一切時、一切處,又稱「遍計所執」,是一切煩惱的源頭。因為煩惱,就會造業;因為造業,就會輪回。生命的迷惑系統就此開展出來。

佛法強調如實見,就是引導我們擺脫誤解,正確地認識自己,認識世界,認識宇宙人生的本質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學佛就是在學習正見,開啓智慧。佛教雖有漢傳、南傳、藏傳三大語系,種種宗派,但核心正見是一致的,就是無常無我、諸法唯識、緣起性空,及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。我們通過聞思掌握了文字般若,知道應該如何看待身心內外的一切。更重要的,是接受並運用這種認識,替代固有的錯誤知見,以智慧思考人生,解決問題。接著要將聞思正見轉化為觀慧,這就離不開止的基礎。

所謂止,即持續、穩定的專注,需要通過禪修來訓練。我們可以選定佛像、佛號或呼吸作為專注目標,繫念於此,不斷訓練。當妄念逐步平息,內心就會生起了了分明的覺知力。進而以這種覺知力觀察每個動作,每個念頭,如實看到色身只是色受想行識的假合,其中是沒有我的;同時看到心念是無常變化的,看到一切感受最終都是苦因。雖然看到一切,但不帶任何情緒。這就是觀照般若。

隨著觀照力的增長,貪嗔痴就得不到支持,將逐漸被消融,被瓦解,使生命越來越自在。觀自在菩薩就是通過觀照,照見五蘊皆空。這不是一般的觀照力,而是甚深般若。平常人也在禪修,也在培養觀照力,但不是行深般若,只是意識層面的觀照力。必須超越意識,才能進入實相般若,才是甚深般若。

當然在觀照般若的層面,也能照見五蘊皆空。但這個空是不透徹的,只是在世俗諦的角度,瞭解到一切都是因緣假相,其中沒有自性。如果契入甚深般若,就可以直接照見五蘊的空性,所謂當體即空。然後安住空性,擺脫一切痛苦。這就是觀自在菩薩的修行。

大家現在還不是觀自在菩薩,還不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,可以先從觀照般若著手。只要我們往這個方向精進努力,隨著觀照般若的增強,一定會越來越安然,最終成就解脫自在的人生。正如《心經》所說,「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」

值此殊勝日,祈願觀音菩薩慈光遍照,一切有情離苦得樂,究竟解脫,得大自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