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類 > 我空 > 實相念佛

主法和尚開示

本篇要旨:指出修行念佛,以「實相念佛」為所達目標,並依據龍樹菩薩在《中論》觀因緣品,偈頌中所說的「四門不生」之四句偈,作為契入「實相念佛」的正方便。偈頌云:「諸法不自生,亦不從他生,不共不無因,是故知無生。」

各位蓮友,阿彌陀佛!

誰在念佛?是佛在念嗎?是眾生在念嗎?是現前的心在念嗎?當我們不去分別這一切,一切是那樣的清淨無染。從佛性本體來看,佛、眾生、心三無差別,平等一如。我們在念佛,從持名念佛到觀像念佛,然後進入觀想念佛,之後昇華為殊勝的實相念佛。

所謂「實相念佛」,就是念佛的法身,或許有人會覺得自己沒有辦法達到,光是持名念佛,就已無法專心了,那有辦法修「實相念佛」。誰說你沒辦法,佛說每一個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顛倒妄想不能證得。只要我們的心離分別、離執著、離有所求,那麼,當下的離相念佛,不就是「實相念佛」嗎?

只要善護清淨心,一切的修行都能歸到性相平等的實相境界。佛就是你,你就是佛;佛是我,佛是一切眾生,能夠修行到此境地,自性身即可悠遊的應化於宇宙天地間,這是多麼的逍遙自在!顯然你已經跟無我相應了。

佛法主張無我,但是凡夫卻偏偏執著有我,有我就有苦,沒有我就能離苦。好比我們的生命來到世間,乃過去情執業力牽引所致。既已形成的結果,必然要承受業報之苦。因此,認識無我是何等的重要!能了知無我,再來修念佛法門,就會別有一番的境地。

不管你懂不懂無我,諸法的當下必定是無我的。過去的我,是我嗎?過去已經過去了;現前這一念是我嗎?也馬上成為過去,那麼未來的念頭是我嗎?未來還沒有到,所以找不到有實質的「我」。或許大家會感覺到害怕,「無我」豈不是跟虛空沒有兩樣嗎?不要怕!只要我們的心安住在感恩慈悲、無我空慧裡,心中自然不為世間一切苦樂得失所動搖。

為使大家對「無我」的要義有更深層的體會,以下就依據龍樹菩薩在《中論》觀因緣品,偈頌中所說的「四門不生」之四句偈,為各位解說,以作為契入「實相念佛」的正方便。偈頌云:「諸法不自生,亦不從他生,不共不無因,是故知無生。」

所謂「諸法不自生」,就以我們五蘊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所組合而成的身體(物質、精神)來說:每天都利用這個身體在生活、修行。你說這物質的色法是我嗎?物質只不過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種元素的聚合,當四大分離,請問我在哪裡?

你說這精神的心法是我嗎?精神的作用只不過是受、想、行、識的組合,當四種作用分離,請問能作用的精神體在哪裡?感受的是我嗎?想像的是我嗎?造作的是我嗎?了別的是我嗎?其實,都不是。因為感受、想像、造作、了別的我,會隨著當下不同的時空因緣而變化。

例如,我們念佛止靜,端坐盤腿,時間久了,會感覺酸麻脹痛;剛才沒有盤腿時,怎麼就不痛呢?現在為何會痛呢?可見得它是變化的,不是永恆的。在持續變化的當下,又怎能說有自性的我﹙法﹚可得呢?所以它不是自己生,它是透過種種因緣條件才產生了結果,於是它非實有。既然是因緣組合而成的諸法,所以說「諸法不自生」。

好比人類的出生,是因為有父精母血因緣的結合,胚胎才能形成。如果認為有一個我在輪迴,有一個我在受苦,那過去的我,在輪迴的裡面就永遠在輪迴了,即使是做善事也無法改變了,不是嗎?但佛法所講的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卻啟示著我們,只要發心廣結善緣,精進念佛,淨除業障,就有辦法斷除無明而成佛。可見得所謂的「苦」並非真實,若說是實有,我們就沒有辦法改變它了。

諸位,我們所認識的一切諸法,沒有一法是自己生、自己成、自己有,過去是這樣,現在是這樣,未來還是這樣,就像這麥克風能發出聲音,必須仰賴各種因緣關係條件的組合,才能使用,它不能單獨存在,足見一切法都是依因托緣才能生起。

既然如此,我們就可以明白「諸法不自生」的道理,亦無有真實的「我」在輪迴受苦。所謂「亦不從他生」,既然一切法不能自己生,進一步就可以了解一切法也不從他處生,這個「不他生」就是不從自生以外的人、事、物、境所生,因為一切法無有自性,又怎麼可能從無自性的當中自生,或從無自性的他而生呢?由此推理,便可覺知一切法必然不能從他生,故說「亦不從他生」。

所謂「不共不無因,是故知無生。」「不共」之意,並非在說明因緣和合而生。這裡主要強調說明的,乃指「不自生」和「不他生」二者不能共同生出法來的意思。因為我們已從前面了解,「不自生」和「不他生」二者所分析的結果,也都是無自性的狀態,因此,怎麼可能由二個無自性的法,能共同生出法來呢?好比說一個人沒有錢,另一個人也沒有錢,兩個人合在一起,怎麼會變成有錢呢?由此可知自他共生也是沒有道理的,是故說「不共」。

而「不無因」乃說明宇宙之間,一切萬法的緣起生成,不會無緣無故的沒有因緣而生。好比我們的身體能作用自如,是物質和精神的結合;甚至世間萬事萬物的生成變化,亦是因緣所生法。由此推斷,即可了知一切法皆不離因緣關係條件而生,也就是在啟示我們:一切因緣所生的法,都是緣起性空,所以才說「是故知無生」。

龍樹菩薩所造的《中論》偈頌,對一切諸法「緣起性空」的真實義,精確有力的剖析,能讓迷惑眾生,深入「諸法空性」的理解,讓執著有我可得的凡夫,徹底破除妄認有我在輪迴、受苦的謬見。藉由體證「四門不生」之理地,使我們得以契會法身實相,領悟一切諸法從本以來,即不自生、不他生、不共生、不無因生,如實體悟「無生」之證量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法性湛然,法爾如是。

過去,佛陀有一弟子,修行很精進,不久便證得宿命通,他能看到自己過去生生世世很久遠的事情,佛弟子觀察中,卻發現自己的過去世,曾經有一次與佛結下了惡緣,那個情境使他非常放不下。他矛盾的說:「佛是我的師父,亦是我尊敬的佛陀,我怎麼能對他生起瞋心呢?」正因為他被矛盾的心理給障礙住,所以久久無法成就「無生法忍」。

這個情形讓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,於正定中觀察發現,文殊為使佛弟子能證得「無生法忍」,即善用方便,立刻拔出手中的寶劍,以銳利的刀鋒往佛陀方向刺過去,佛陀目睹文殊寶劍向他刺來,非但不驚慌,而且面露微笑,心如止水的說:「文殊菩薩!你的寶劍不是不可以刺我,你要清楚我說的因緣法是甚深微妙的,你應明白手中寶劍是無我的,文殊之人也是無我的,即便 是佛也是無我的,並無真實的我可以被刺,亦無真實的寶劍可以刺,更無你文殊之人。若能深明此理,你再來刺我吧!」

典故言說至此,重點不在於文殊菩薩是否刺到佛陀,而是菩薩藉寶劍刺佛的形象,讓佛弟子了解法是無我的;亦透過佛陀對文殊的說法,亦為眾弟子開導;讓弟子解開對貪瞋癡執著束縛的枷鎖。文殊菩薩不愧為智慧第一,而佛也能覺察文殊菩薩的心意,審察到佛弟子之心境與自己過去所結的惡緣,故能觀機逗教,權巧說法,使諸弟子歇下狂心,解脫心性,成就「無生法忍」。

倘若我們大家能夠領悟「四門不生」的真義,即能體解佛陀和文殊菩薩的心,就能以無我的心念佛。無我念佛才是真實的念佛,也就是念自性佛,佛是我,我是佛,可謂「即心即佛,即佛即心。」

明代高僧蓮池大師云:「心本不生,緣合而生,心本不死,緣散而死,似有生死,原無去來,於斯會得,生順死安,常寂常照。如或未能,便當全身放下,密密持念一句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。假使諸緣未盡,壽命未終,倍應念佛,有大利益。古云:念佛法門,此金仙氏之長生也。」

我們修行念佛,其過程可能會有種種境界考驗,如果對無我有所體會,當幻境出現時,便能即刻以無我空慧淨除魔障,使障礙減到最低。反之,以執著有我之心修行,終將成為修道的阻礙。

諸位蓮友,今天所講的有關《中論》偈頌之四句偈「四門不生」之解析,應用心深入思惟與體會,如此必能成就「實相念佛」。我們大家繼續念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