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類 > 念佛 >龍樹《十住毘婆沙論》.〈易行品〉概說

印海長老

龍樹在印度被稱為第二佛陀,對於大乘佛教,以其力量頓時勃興,著作頗多,在中國所翻譯有二十餘部。

其中《十住毘婆沙論》,是《華嚴經》.〈十地品〉之釋論,稱為《大不思議論》十萬偈之二部。共十七卷(或十五卷,又說十六卷)、三十五品(或三十六品)。十地之中解說初、二地。〈易行品〉在其第九品.第五卷。

〈易行品〉之解說,最初菩薩於阿惟越致地即初地,欲至不退轉地有兩種道:一是勤行精進,久久乃得,是名「難行道」,如陸路步行則為苦。二是以信行方便易行疾得阿惟越致地,名「易行道」,如水道之乘船則為樂。

其次,出於易行法中,首先列舉東方善德等現在十方十佛。其次舉出阿彌陀佛於世自王佛等現在一百餘佛。其次有三十二偈。其次是毘婆尸等過去七佛及未來彌勒佛。次有德勝等東方八佛,次有過去未來現在諸佛,次列舉有善意等一百四十三菩薩之名,於此身欲至阿惟越致者,應憶念此等諸佛及菩薩,憶念、恭敬、禮拜、稱其名號。依據此意,以意憶念諸佛菩薩,身恭敬、禮拜、口稱其名號,至阿惟越致,看出此是易行之法。

在〈易行品〉中,最初之長行中,「阿彌陀佛本願如是,若人念我稱名自歸,即入畢定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應說是三十二行偈之總敘,易行道之精髓。其中「念我」者,意中憶念阿彌陀佛。「稱名」者,口中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;「自歸」者,眾生自己歸命阿彌陀佛。「念我稱名」是眾生起行,「自歸」即是眾生之安心。若如是安心而起行者,即入必定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因為〈易行品〉中以稱名為易行之法,由於聞我名號,當然能生起修行。

《平等覺經》第四(《大阿彌陀經》卷下大致相同)說:「皆大歡喜踊躍,悉起為無量清淨佛作禮,以頭著地,皆言南無無量清淨三藐三佛陀」,即是現在稱名之說。又,《阿彌陀經》說:「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,乃至七日,一心不亂」,《觀無量壽經》說:「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」,雖然皆是說明口稱之法,但其中諸譯的《無量壽經》中未見到稱名之說。

另外仔細在諸偈頌上研究,可以看出,與漢譯《平等覺經》之說頗多相似之處。依此可以證明論主龍樹菩薩主要以《平等覺經》之一類經為主,所述作此三十二偈,應無疑問。以下按其偈頌,略述其義。

第一偈說:「無量光明慧,身如真金山,我今身口意,合掌稽首禮」。首先讚歎彌陀之身色,與第二偈共同是說明光明無量願之成就文(漢譯平等覺經第十三願、魏譯無量壽經第十二願)不待言矣。

第二偈:「金色妙光明,普流諸世界,隨物增其色,是故稽首禮」,是讚歎光明之德用,應是漢譯第十三願之後半所說,即《平等覺經》第十三願說:「我作佛時,令我光明勝於日月,諸佛之明百億萬倍,照無數天下,窈冥之處皆常大明,諸天人民蠕動之類,見我光明,莫不慈心作善來生我國,不爾者,我不作佛」。
此中,說明諸天人民蠕動之類,見佛之光明,慈心作善,即物隨佛光增加其色,願中成就之文說到:諸泥犁、禽獸、薜荔拷掠勤苦之處,見無量清淨佛光明至,皆休止不得復治,死後莫不得解脫憂苦者也之說相符合。佛之光明,普照諸世界,特別對三途勤苦增加其光用,解脫憂苦。宋、元、明三譯本表示增加作用,依麗本而增加用字更為殊勝也。

第三偈說:「若人命終時,得生彼國者,即具無量德,是故我歸命」。總說,是讚歎往生之利益,引起其次之八偈之事實。漢譯是光明願成就之終末文。文說:「其有人民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無量清淨佛聲,稱譽光明。如是朝暮常稱譽其光明相好,至心不斷絕,在心所欲願,往生無量清淨佛國。」可得為諸菩薩、阿羅漢所尊敬慧勇猛之說相符合。

第四偈說:「人能念是佛,無量力威德,即時入必定,是故我常念」,此是入定之利益,說明住正定聚願,出在(漢譯、魏譯皆是第十一願)成就之文不待言矣。因漢譯為始,諸本皆說:生彼淨土之中人民住正定聚,是此偈說:「即時入必定」,又前文中「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」,〈易行品〉之意,是約此土不退而說。

第五偈說:「彼國人命終,故應受諸苦,不墮惡地獄,是故歸命禮」,是不更惡趣願(漢、魏二譯皆是第二願)之成就文。

第六偈說:「若人生彼國,終不墮三趣,及與阿修羅,我今歸命禮」,或為漢譯第十九願之成就之意。彼之願文中說:「我作佛時,他方佛國人民,前世為惡,聞我名字,及正為道,欲來生我國,壽終皆令不復更三惡道,則生我國,在心所願,不爾者,我不作佛」。又,吳譯《大阿彌陀經》中,除第八不更惡趣願之外,另有第五願中說:「使某作佛時,令八方上下,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,若前世作惡,聞我名字,欲來生我國,即便反正自悔過,為道作善,便持經戒,願生我國不斷絕,壽終皆令不復泥犁、禽獸、薜荔,即生我國,在心所願,得是願乃作佛,不得是願,終不作佛。」
普通以此,雖然配合魏譯《無量壽經》二十之植諸德本之願,然而,此中文句之義完全不同。既然第五偈中說了不更惡趣願之成就意,不應於第六偈重說同一願之理,由此可見,此偈設若與經之譯文完全不相吻合,作者想定是取漢譯第十九願之意而作偈讚。

第七偈說:「人天身相同,猶如金山頂,諸勝所歸處,是故頭面禮」,是稱讚中漢譯第三「悉皆金色」、第四「無有好醜」(魏譯亦同)之兩願成就之意。

第八偈說:「其有生彼國,具天眼耳通,亦具宿命智,是故歸命禮」,是漢譯第六天眼智通(魏譯亦同),第九天耳智通(魏譯第七),兩願成就之意所說亦很明確。

第九偈說:「其國諸眾生,神變及心通,亦具宿命智,是故歸命禮」,說明是漢譯第八神足智通(魏譯第九),第七他心智通(魏譯第八),第五宿命智通(魏譯亦同)之三願成就文意。

第十偈說:「生彼國土者。無我無我所,不生彼此心,是故稽首禮」,此與讚第十漏盡通智願(魏譯亦同)之成就文意。以上八偈,是讚歎眾生往生者約其處所得利益。

第十一偈說:「超出三界獄,目如蓮花葉,聲聞眾無量,是故稽首禮」,說明第十二聲聞無數願(魏譯第十四)之成就文,歎佛子之勝德。若說已經超出三界獄,應知是阿羅漢之人,說「目如蓮花葉」是願成就之文,「諸菩薩、阿羅漢,面目皆端正,清潔絕好」是吻合的。

第十二偈說:「彼國諸眾生,其性皆柔和,自然行十善,稽首眾聖王」,嘆菩薩勝德中,首先舉自然行善之德,依《十住經》第一說,菩薩具足初地已,若欲得第二地,當生柔軟之十心,住第二地已修行十善道。現今此偈,主要是依據此經之意。又,《平等覺經》第一說:「都共往會,以義而禮,轉相敬事,如兄如弟,以仁履義,不妄動作,言語而誡,轉相教令,不相違戾,轉相承受。皆心潔淨,無所貪慕,終無有婬泆、瞋怒之心、愚癡之態也。無有邪心念婦女意也。悉智慧勇猛,和心歡樂,好喜經道云」。
看出又同第四中:無量清淨佛國,皆積德眾善,無為自然在所求索,無有諸惡大如毛髮云之說,是大致相符合的。稽首眾聖王,是本師彌陀,是此等菩薩眾聖中之王,故生稽首之意。

第十三偈說:「從善生淨明,無量無邊數,二是中等一,是故我歸命」,嘆菩薩之無數也。與《平等覺經》第一「但有菩薩、阿羅漢無央數」之說相符合。「從善生明淨」者,善根轉勝名為明淨。《十住經》第一說:「此十地是菩薩最上妙道,最上明淨法門」,是准此而說,總說十地功德善根名為「淨明」之意。

第十四偈說:「若人願作佛,心念阿彌陀,應時為現身,是故我歸命」,稱讚應念示現之德,在大經中沒有適合之文。以漢譯第十八願(魏譯第十九)有:「我作佛時,諸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,常念我淨潔心,壽終時,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,共在前立,即還生我國,作阿惟越致」,此是所謂「來迎接引之願」,然而是臨終應現,但今旁依《般舟三昧經》之意,使令通於平生見佛之義,此偈是依於此經而製作的嗎?龍樹援引《般舟三昧經》說明念佛三昧之法事,出於《十住毘婆沙論》第九〈念佛品〉及《大智度論》第二十九等中。

第十五偈說:「彼佛本願力,十方諸菩薩,來供養聽法,是故我稽首」,此是以稱讚他方菩薩之供養聽法者,看出符合《平等覺經》的第二說:「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,更遣諸菩薩,飛至無量清淨佛所,聽經供養」之說明。

第十六偈說:「彼土諸菩薩,具足諸相好,以自莊嚴身,我今歸命禮」,是說明漢譯本第二十一之三十二相願(魏譯亦同)之成就文者。

第十七偈說:「彼諸大菩薩,日日於三時,供養十方佛,是故稽首禮」,是說明漢譯第二十二供養諸佛願(魏譯二十三)之成就。但經文中沒有「日日三時」之語句。

第十八偈說:「若人種善根,疑則華不開,信心清淨者,華開則見佛」,歎信心之勝能者。其中「疑則華不開」者,《平等覺經》第三說明三輩之人中,說中、下二輩之中悔之機,「華開則見佛」者,即讚其上輩之機。

第十九偈說:「十方現在佛,以種種因緣,歎彼佛功德,我今歸命禮」,是說明漢譯第十七諸佛稱揚願(魏譯亦同)之成就者,不待言矣。

第二十偈說:「其土具嚴飾,殊彼諸天宮,功德甚深厚,是故禮佛足」,此一偈總說彼佛國土中莊嚴功德成就。《平等覺經》第二說:「無量清淨佛國為諸無央數佛國中之雄國也,無量清淨佛國為諸無央數佛國中之珍寶也云」。又,無量清淨佛國土講堂舍宅,倍復殊勝於第六天王所居處百千億倍也,以及讚歎彼之國土伎樂音聲比第六天上之伎樂甚好無比,看出符合此偈之意。

第二十一及第二十二偈說:「佛足千輻輪,柔軟蓮花色,見者皆歡喜,頭面禮佛足。眉間白毫光,猶如清淨月,增益面光色,頭面禮佛足」,是稱讚佛身相好者,就中歎千輻輪及白毫相。《平等覺經》第二說:「如第六天王,今在無量清淨佛國中諸菩薩、阿羅漢住者,其面甚醜,尚復不如無量清淨佛國中諸菩薩、阿羅漢,面貌端正殊好百千倍萬倍也。佛言:無量清淨佛,諸菩薩、阿羅漢,面貌悉皆端正,絕好無比云,即是說明此意也。

第二十三偈說:「本求佛道時,行諸奇妙事,如諸經所說,頭面稽首禮」,是稱歎彌陀之因行。《平等覺經》第二說:「無量清淨佛國獨勝者何?本為菩薩求道時,所願勇猛精進不懈,累德所致故乃爾耳」之文相符合,亦即指《悲華》等諸經中本行菩薩道之事也。

第二十四及第二十五偈說:「彼佛所言說,破除諸罪根,美言多所益,我今稽首禮。以此美言說,救諸著樂病,已度今猶度,是故稽首禮」,此是稱歎佛說法之德。看出是與《平等覺經》第二說:「無量清淨佛,為諸菩薩阿羅漢說經竟,諸天人民中,未得須陀洹道者,則得須陀洹道,乃至中有未得阿惟越致菩薩者,則得阿惟越菩薩」之說大致相同。

第二十六偈說:「人天中最尊,諸天頭面禮,七寶冠摩足,是故我歸命」,此是歎人天致敬之德,與《平等覺經》第二讚說:「第一四天王諸天人、第二忉利天上諸天人,乃至上至三十六天上諸天人,皆持天上萬種自然之物,百種雜色華,百種雜香,百種雜繒綵,百種劫波育氈衣,萬種枝葉,轉倍好相勝,各持來下,為無量清淨佛作禮,則供養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、阿羅漢」即此偈讚之意。

第二十七偈說:「一切賢聖眾,及諸人天眾,咸皆共歸命,是故我亦禮」。此是稱讚聖眾歸敬之德。看出與《平等覺經》第四中所說頗相吻合。如該經說:「諸菩薩、阿羅漢等,諸天帝王人民,悉皆見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、阿羅漢國王七寶已,心皆大歡喜踊躍,悉起為無量清淨佛作禮,以頭腦著地,皆言:南無無量清淨三藐三佛陀」。

第二十八偈說:「乘彼八道船,能度難度海,自度亦度彼,我禮自在者」。總歎佛之教化。如《平等覺經》第三所說亦相符合。該經說:「無量清淨佛於世界教授,盡欲過度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,皆欲使往生其國,悉令得泥洹之道。其諸有作菩薩者,皆欲令悉作佛。作佛已,悉令轉復教授八方上下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云」。又說,「若曹亦可自決斷臭處惡露,若曹亦可端心正身益作諸善,於是當端中外,潔淨身體,洗除心垢,自相約檢,表裡相應,言行忠信。人能自度脫,轉相扶接,拔諸愛欲,精明至心,求願不轉,結其善道根本」。
《往生要集》卷中本有:「又無量清淨覺經云:阿彌陀佛與觀世音、大勢至,乘大願船,泛生死海,就此娑婆世界呼喚眾生令上大願船,送著西方。若眾生肯上大船者並皆得去」,亦與此偈相符合。此文完全援引迦才之《淨土論》卷下所出。《平等覺經》中無此段文字,又,彼論未說是《平等覺經》之說。此是援引者之過錯。

第二十九偈說:「諸佛無量劫,讚揚其功德,獨尚不能盡,歸命清淨人」,是讚德不盡之意。《平等覺經》第一說:「佛言:我道無量清淨佛光明殊好巍巍,稱譽快善,晝夜一劫尚未盡也」。又,同經第四說:「我說無量清淨佛功德,國土快善,晝夜一劫尚復未盡也」,看來與此偈相合。

第三十、三十一、三十二偈說:「我今亦如是,稱讚無量德,以是福因緣,願所獲上妙德,願諸眾生類,皆亦悉當得」,此是論主述說發願迴向之意,即偈頌之總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