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類 > 功德福德 >供養,究竟誰養誰?

濟群法師

寺院每天過堂之前,都要誦供養偈,以三德六味供養三世一切諸佛,供養諸尊菩薩摩訶薩,並令法界有情普同供養。而在初一、十五,寺院還要特別隆重地上供,以種種美妙飲食供養諸佛菩薩。

那麼,是佛菩薩需要這些東西嗎?如果我們不供養,他們就會忍飢挨餓嗎?顯然不是。通過供養這一方式,既是為了表達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,也是體現我們對佛菩薩的報恩之心。

佛陀教導我們,每一位佛弟子,不僅要「知恩」,更要懂得「報恩」。恩有四重,分別是三寶的恩德、父母的恩德、國土的恩德、眾生的恩德。因為有佛陀出世,我們才能了知人身蘊含的巨大意義,才能認識真理、擺脫痛苦。這種大恩大德,我們傾盡所有也報答不盡。

或許有人會說,既然報答不盡,且佛菩薩並不需要,那我們又何必多此一舉?須知,供養是積集福德資糧的捷徑。倘能以至誠懇切之心供養諸佛,在報答佛恩的同時,更在成就自身修行。

廣修供養,即廣泛修習供養,沒有尊卑之分,沒有親疏之別。我們不僅要供養諸佛菩薩,還要供養世間一切眾生。若能常行佈施,廣修供養,努力耕耘恩田、敬田、悲田,福報自然源源不斷。事實上,這是最好的投資和儲蓄方式,是任何人無法佔有、無法奪去的財富。

此外,供養還具有滅除慳貪的作用。慳貪,就是吝嗇、小氣。佛菩薩是我們最為景仰的楷模,供養時,必盡己所能準備精良供品。所以,每一次供養,都是對慳貪的削弱。

貪,是三毒之一,也是凡夫最主要的特徵之一。因為貪著,我們往往捨不得將那些貴重或自己喜愛的物品贈予他人。電器要用舊了才肯送掉,衣服要過時了才肯給人,因為它們舊了、過時了,所以對它們的貪著就不如開始那麼強烈了,甚至完全沒有貪著了。

這種送,與其說是佈施,不如說是處理垃圾,自然也無法得到佈施的全部利益。如果我們反其道行之,將貴重物品或心愛之物作為供養,久而久之,對物質的貪著自會逐漸減少。所以,供養也是破除慳貪、淡化執著的途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