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類 > 五欲 >怎麼讓「沒意思」有意思起來?

濟群法師 摘自:《人心、人性與人生》

在人類生活早期,人們需要用很多精力維持生存,對生命問題的思考往往集中於少數文人階層。但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,很多人已經沒有衣食之憂,甚至對娛樂和享受心生厭倦,感覺對什麼都興味索然。

可以說,「沒意思」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病,並且不斷蔓延。在當代藝術中,就有大量作品反映了生命的無聊、荒誕、無處安放。

出路在哪裡?佛法告訴我們,除了無明,生命還有覺醒的層面。

我在北師大講《心理學視角的佛學世界》時曾寫過一條微博:「生命的本質是自由而快樂的,只因迷惑,人生才有種種煩惱和痛苦,所以佛教說人生是苦。一旦止息迷惑煩惱,生命就會恢復本有的清淨、自由和快樂。」

只有看到這一點,我們才能完整地認識生命,認識心的作用。無明使心成為痛苦的源頭,但我們的心中還有覺性,可以源源不斷地散髮喜悅。這種喜悅是心本來具足的,不需要依賴外在條件。

從這個意義上說,生命本身就是巨大的寶藏。佛陀對眾生最大的貢獻也在於,發現每個生命都有覺醒的力量,有自我拯救的能力。我們要做的就是認識它,開發它。

《涅槃經》中,以貧女寶藏比喻眾生的覺性。貧女家有真金,卻不知藏在何處,更無法使用。後來在高人指點下掘出真金,成為巨富。

佛陀以此告訴我們:眾生的覺性也是如此,雖然本自具足,但因不能得見,是不起作用的,所以要通過修行來發掘寶藏。

眾生因為看不到生命的富足,內心匱乏,才會對外在事物形成依賴,不斷索取。但向外追求所得的一切,只是外在的,並不能解決內心匱乏,反而會在追求過程中迷失自己。越是追求,越看不到內心的真正需求,越得不到滿足。

現在不少人在財務自由後,因為失去奮鬥目標而陷入精神危機,似乎什麼都有了,卻還是不能安身立命。之所以這樣,就是因為沒有向內觀照,沒有認識心性,找到生命的意義所在。

資料來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