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類 > 法華經 >「念、誦、讀、拜、受持」經典,各有何不同?

經典是法寶,見經如面佛,佛教徒非常重視經典的受持讀誦。

在大乘佛教中有十種修學經典的方法:書寫、供養、施他、聽聞、讀、受持、說、誦、思惟、修習,稱為「十法行」。

這十種學習經典的的方法,若對照聞、思、修三慧的進展,前八項屬於「聞慧」,第九項是「思慧」,第十項是「修慧」,如此次第修學,可穩定慧學的基礎。

《法華經》中提到修行此經的五種法門: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。「受持」是指聽聞諸佛菩薩的教法後,接受觀念而不會忘失;「持」有記住不忘的意思。

例如受三皈五戒之後,能如實以佛法僧三寶為學習對象,並且遵守戒律;聽到一句佛法,能積極實踐不懈怠。

佛教重視對經典的受持,顯現學佛者對經典的法義已有信心,願意如法學習,日久就能從修學佛法中得益。

「讀、誦」在佛教典籍的意思,看著文字是「讀」,把文字背出來是「誦」。

聖嚴法師曾比喻:「『讀經』猶如照鏡,面對經義,檢束身心,以助受持更加得力。

『誦經』是將經文熟背,銘記在心,隨時隨地舉心動念處,均可及時運用經義的法門,與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合而為一,同時也能朗誦傳持給其他的人。」

由此可知:念,是看著文字,把經文讀出來;只用眼睛看而沒有讀出聲,是「閱」經;既恭敬又專注地拿筆將經文抄寫下來,是鈔經。

至於拜經,則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。

例如拜《法華經》,方法是念一句「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」和「南無妙法蓮華經」,再依經文逐字拜下,一字一拜,直到拜完整部,目的不在理解經文內容,而是禮拜在佛陀宣說法會上,參與勝會的諸佛菩薩、阿羅漢和龍天護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