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類 > 無相 >什麼是三般若

在菩薩道場有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這是前五度,第六度是般若。前五度如果沒有般若,只是單純的布施、持戒、禪定,這樣的五度不能成為波羅蜜(波羅蜜應譯為彼岸到,我國語法則為到彼岸,生死是此岸,了生死是彼岸。)因為前五度如盲,跟瞎子一樣,有般若才是眼目。所以六度之中,般若極重要。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為波羅蜜,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。

般若,若分而言之,則為三個般若:文字般若,觀照般若,實相般若。這三個般若像“伊”字的三個點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超出眾生的情見。粗淺說來,人們所看的大乘經論,以及所聽的同類言論,這都屬於文字般若。從文字般若的啟發使人體會了佛法的深意,成為自己思想的定盤星,來看待身心內外一切事物,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,就稱為觀照般若。在觀照般若之中,一旦突然了達契悟自己的本來,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就證入實相般若。

實相般若是般若的本體。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。無相者:沒有青黃赤白,長短大小,任何形象;不是有相,不是空相,不是非有非無,也不是亦有亦無,離開了這四句,遍離一切相。為什麽又說實相無不相?因為實相雖遠離一切幻妄之相,體性不空,遍為一切諸法作相。也即是說遍能顯現一切相。

澫益大師《破空論》說:“實相非福,而為一切福德之聚。實相非慧,而為一切慧行之本。”實相是般若的本體,怎麽能夠證入本體呢?我們要從觀照般若入手。觀照兩個字,《心經》中說得很清楚。第一個是觀字,密宗叫觀想,想就比較粗,觀就比較細。“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”。這個“照”字,即觀照的照字。照字和想字就更不同了。有心叫作想,無心叫作照,“觀照”就應該如“觀自在”之觀,“照見五蘊皆空”之照,這才是真正的觀照。

《破空論》曰:“如理而照,照不異寂,即名觀照般若。”理是本體,如實相般若是實際理體而起照用。如珠發光,光是從珠本體而生,發光是照用,珠之發光,先照自體,這就是“如理而照”之義,光照本體,不必安排,沒有造作,沒有舉動,自然而照,故曰“照不異寂”。也就是雖在照用之中,而本體仍是清湛不動,照用與寂滅沒有分別。文字般若淺近說來,那就是大乘經論中有關於般若的文字啊、言論啊,所有這些都是文字般若。

引申一步就如《破空論》說:“如理詮寂,寂詮即照,是名文字般若。”“如理”就是後文中“如如”之義。經雲“如何為人演說,如如不動”。如如的第二個如字是真如,是實際理體。說法時要如同真如而說,這正是此處“如理”兩字。如同真如的本體來表達寂滅的妙諦。這就是“如理詮寂”。在了詮正是本體的照用,故曰“寂詮即照”。這就是說,所表達的是真如的本體,能表達者,正當表達時,仍是寂然無動,全由本體的照用,這叫作文字般若。

可見文字、觀照與實相般若,三者之間關系密切。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,都是從實相般若本體所顯現出來的。所以實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與觀照般若的體。文字般若表達的內容,就是要表達實相般若與你如何去觀照。觀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與實相般若。三般若說是三,而實際又是一體。雖然是一體,而又可分別為三個。所以是即三即一,微妙難思。

文字般若不同於一般的文字。它是從實相般若所流現,而這個文字所告訴你的是如何進行觀照,證入實相。文字般若雖然可生起觀照,而證入實相,但我們不可認為文字般若就是實相般若,更不可認為了達經文便已契悟實相。

《金剛經》說:“若人言,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……說法者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”《大乘無量壽經》說:“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。”《法華經》說:“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。”可見實相般若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。學人也無法從意識分別中真實理解實相般若的真諦。文字般若的重要性在於指示門路,指示如何去觀照,如何去認識實相。所以一切經論,文字言語,都是作為一個指路牌。

例如昨天我們去開會,在指路牌上寫著:“華府佛教會”,如果沒有這些指路牌,到的人可能更少一點。這是指路牌的重要作用。但是,你不能認為那個指路牌所在之處就是“華府佛教會”。這是一個很好的比方。指路牌告訴你方向,你要依著方向去找,文字般若正是如此。

佛經上說“因標指月”。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是月亮啊?經文里用文字告訴你。現在本室之內,拿燈當做月亮,我用手指著它說:“這個是月亮。”這就是標指一下。文字般若就起這樣的作用。昨天如果到處都沒有貼著“華府佛教會”,那我們也找不到。可見標很重要。所以不可以棄指求月。若不要這些指示去求月亮,那茫茫華盛頓很難找到佛教會。所以指出方向,你就可以看到。不可以棄指,不要它。這些文字、經典,我們沒有這些是不行的。

另一方面我們更不可以“執指為月”。我用手一指,這個是月亮,你就誤認我的手是月亮。你看到我的手,就可以看到月亮了。一般人多是這樣。執著所看到的手,誤認為就是所願見的月了。這樣的話,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,並且還生出一個極大的錯誤,以為月亮是我手這個樣子。所以學習般若要從文字、經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觀照,專精勤久,一旦相應,方能契入實相,僅在文字上得了一點理解,就以為是實相般若,那就錯了,那就永遠不能見實相。

資料來源